“锅里还有面汤,饼子也还有,不够再给你们盛。”
农家饭,不算太丰盛,也不简陋,放的肉虽不多,但绝对对得起他们十五文钱的餐费,何况人家包三餐呢。
他们六个吃得挺舒坦,觉得卤菜味道不错,吃着吃着还跑去又买了只卤鸭回来。
秋天正是晒冬衣、冬被的季节,虽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新被褥,但都还算暖和干净。
去石泉城参加过科考的书生们知道,路上住店有时候条件还不如这儿呢。
有些店被褥都不晒,盖一晚上身上都是潮的,十五文在村里住一晚,非常划算了。
第二天一早,几家又给他们凑了一桌早饭。
饱餐一顿,他们跟着村里的小孩儿们一起上山。
赵先生早上还要给孩子们上课,他们干脆也跟着听了听,虽然只是开蒙,但赵郁川讲课深入浅出,连他们都有大获启发之感。
不想听的,就到书院的竹屋里去以文会友。
他们几乎都来自县城几家出名的书院,还有两个是被书院派来抄书的,有人认识有人不认识,倒是能聊到一起去。
原本只是想试一试,不行再去镇上住的书生就这么住下来了。
他们中午和那群小孩儿一起结伴下山吃饭,还有人朝这群小同学打听卤肉家什么最好吃,听说他们还有猎户家的孩子,有年轻人突发奇想问能不能上他们家买猎物。
小孩儿们顺路就把他们领回家了。
兔子、野鸡、野鸭、野鸟。
正是秋猎的季节,猎户家这些库存丰富。
问完价,大户人家的少爷们都惊了。
这么便宜吗?!
“您稍等,我去问问我租屋子的人家能不能给做菜!”
馋嘴的书生们往回跑,还有派书童去的。
租房子的村民也懵了,“能,就是咱们只会随便炖一炖,做不了酒楼餐馆那么好吃。”
“没关系!您能做我就去买了,买野鸡、野鸭还是野兔?”
“都行,你想吃什么我就给你做什么。”
书生应一声,跑去买野味,几个人干脆一商量,合买吧!
还能凑一桌吃。
几个房东都傻眼了,最后推出两个厨艺好的出来给他们做,连先前准备的菜都省下了。
第161章 小买卖
一天过去, 村里因为多了几张新面孔谈资骤然增多。
招揽到租客的人家聊着城里的书生们爱吃什么,没能招揽到人住的人家准备再积极点儿。
第二天一有人来, 做了一晚上心理准备的村民在他们一进村时就先说“我家有空屋子,都是干净的被褥,小兄弟晚上若是不回家可以到我家住”。
茫然的书生们上山后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村原来能住宿,问清楚了昨天、前天就已经住过的人,还真有不少人心动了。
被派来抄书的眼睛都亮了。
他们替书院抄书每日书院可是给钱的,一天五十文、六十文, 还有给一百文的,在这儿吃住一天才三十文,还能赚钱呢!
住,一定要住。
他们到山上的藏书室转了一圈, 按照五天抄一本儿的速度,他们能住好多天呢!
村里的民宿业务就这么如火如荼顺风顺势地干起来了。
里正生怕招待不好这群祖宗, 每天在村里转, 看着谁在聊租户的事, 就叮嘱他们饭菜做好点儿, 被褥弄干净点儿, 院子、门口, 村里都亲洒扫着点儿, 别冻着弄病了这群看上去普遍不咋壮实的读书人。
村里来人多, 卤肉家生意都好了。
姜四山都想赚这份儿钱, 既想卖吃食, 又想租院子, 还打上了姜二山家空房子的主意。
“二哥那房子不是空着吗?”
姜奶奶:“那都快塌了的屋子你想给谁住呢?”
“哪能啊,我看了,结实着呢, 我朝墙上踹了好几脚一点儿事没有!比曲先生住那破房子结实多了。”
姜奶奶懒得搭理他。
姜四山让人给姜二山捎信,没等回信回来,就自己进去收拾了。
他和姜大山都有姜二山家钥匙。
一年不回来,夏天草高,他们会进来帮忙烧烧草。
要是太旱了,也进来给院子里的树浇浇水。
有人进来转转,也不爱进蛇虫。
姜二山回来前,他们也会来好歹收拾收拾。
他跟被他硬拉来的姜大山抱怨,“去年就说叫他回来住,他非拖一年,你看看,要是今年早早就翻盖了,这会儿正好赶上能用!”
另一边,姜大山家姜家俊也在给未来的大舅子、小舅子收拾出一副好桌椅,帮他搬到下山道那儿。
刘家兄弟俩挺不好意思。
他们村有人听说姜家村最近来的人多,想来这边支个摊子卖米糕,自己不好意思来,喊上他们一起。
他们原本就想在村口卖卖,才来就让出去送豆腐的家俊瞧见了。
家俊让他们到村里来。
“你们在村口不行,他们下山也瞧不见呀,我领你们去山路那儿。”
刘家兄弟挑着蒸饼来了,家俊还上家里给他们搬桌椅。
“我们摆这儿你们村里人没意见吧?”
家俊:“没事,我们村又没人做这个,要不是我们家豆腐不好直接吃,我也弄个摊子摆。”
起了这份儿心思的人还不少。
家里没屋子能租的人家也挺想赚钱。
但想来想去又不知道该干什么好。
想着想着,就有人摆起摊子了。
恰好租房子的人家又不是人人手艺都好。
做饭不好吃的,干脆都和住在自己家的书生们商量好了,一天二十文,管一顿早饭,热水一直供着,他们中午、晚上,到村里做饭好吃的人家去吃。
这些书生刚开始还不好意思,后来有人开始摆起卖吃食的摊子了,手艺也确实不错,他们就开始满村子找饭吃了。
里正一瞧,干脆让都摆到从村口到山道那条路上。
卤肉家正好在那条路上,也支起桌子在家门口卖,卤肉家隔壁瞧着生意好,想着只吃卤肉卤菜也不能当正餐呀,灵机一动,连夜弄来几张桌椅摆到门口、院里,让自家孩子写了个牌子“茶馆”“售有粥、面、馒头、饼子”。
另一家一瞧,收拾好了自家屋子也不去村口揽人了,也挂个牌子,让自家孩子写上“干净客房,十五文一晚,三十文包饭”。
几天时间,姜家村各式小铺子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
连邻村都有小年轻跑来凑热闹吃东西了。
沈青越高兴坏了。
不用去镇上,不用出村,蒸饼、米糕、点心、粽子、包子全能买到了。
还有面馆、粥铺。
他们村大厨经不住儿子、媳妇劝说,收拾屋子,在自家弄了个可以点菜的餐馆。
搞得他中午都愿意下山吃饭了。
知道他天天往山下跑就是为了点菜吃,作坊那边做饭的嫂子们好一阵埋怨,她们以为沈青越从前不下山,是因为懒,好家伙原来是觉得她们做的饭不好吃呗!
这话姜竹听了可能就不好意思出去吃了,但沈青越充耳不闻,还一通胡扯:“那当然是不一样的,人家靠卖吃的赚钱,你们靠编竹帘赚钱,比编竹帘他们肯定也不如你们。”
明知道他是胡搅蛮缠乱说,但嫂子们还是被他哄得心花怒放的,起哄喊他请大伙儿吃饭。
沈青越大手一挥,请。
这会儿请客方便,都不用出村,直接上大厨家里点两桌,做好了过去端就行。
要不是人家院子没那么大,他们人又多,直接在那儿吃也行。
他还把曲家兄弟、贾文彬也叫上了。
最近来的人多,还都是书生,他和姜竹帮忙引了一天路,就不想听他们那堆之乎者也和见了面的寒暄了。
怪累耳朵的。
然后他就心安理得地让曲学甫、贾文彬来招待人,自己搬着画稿、拉上姜竹,愉快回家了。
反正这俩纨绔从前也是上过书院读过书的,肯定和书生们说得着。
只是他们谁都没想到赵先生号召力如此之大,头一天来了三个人,第二天来了十多人,之后人哗啦啦地来,光抄书的就来了八个,要在村里长住一阵子的也有七八个,加上每天临时来随时走的,他们真是从早接待到天黑,引路引的都想听沈青越的主意,往山道上戳个引路牌子算了。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