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天听说今年刘老板还要收扇子,村里人还挺高兴。
反正去年他们就掏了买竹篾的钱呢,闲着的时候编一编,多赚一文是一文。
大家这乐观的态度搞得沈青越有点儿汗颜。
沈青越:“要不然今年就不收图案和帮忙卖的钱了吧……”
姜竹:“嗯。”
今年他们不缺钱了。
姜竹:“那,别人用了我们的图还收钱吗?”
沈青越:“别人?谁?”
姜竹:“外村的。”
沈青越:“收!看见了就收,不收白不收,蚊子腿再小也是肉!”
姜竹:“……”
姜树一共休息两天,第一天上山还钱,第二天就替他们跑腿去附近村子找篾匠了。
他故意穿着县衙发的差役服骑着马,自己一个人就搞出了好大的声势。
他那些其他村的狐朋狗友们瞧见了,一个个也扬眉吐气的,和他勾肩搭背去找本村的篾匠。
在姜竹和沈青越还不知道的时候,竟然真有篾匠跑他们村过来打听了。
不过人家不是来卖篾条的,是来学编花样的。
去年沈青越就说过谁想编扇子就堂堂正正到姜家村来学,今年,人来了,还来了好几个。
家俊领着人找上山,姜竹和沈青越简直是两脸懵逼。
篾匠问:“能学吗?”
沈青越:“可以。”
篾匠:“那是你们帮忙卖吗?”
沈青越:“可以帮忙问,不过人家收不收,我们就不保证了。”
几个篾匠你看我,我看你,“就只帮你们村的卖呀?”
沈青越笑:“去年在草市卖扇子的,用了我家图案可都给钱了,我也没帮他们牵线呀。”
这他们倒是听说了,还有人亲眼见过。
沈青越:“你们可以自己去码头问问,这样的扇子不愁卖的。”
“只要学了编一把就要给一文钱?”
沈青越:“嗯,你们可以编别的图案。”
有人想试试,有人有些迟疑,也有想着不然还是就卖篾条算了。
“篾条你们怎么收呀?按斤还是按什么?”
沈青越:“我们不收,你们和我们村的……”
他突然停了停,“我们也收,不过收这样的。”
说着,他到库房取了几根儿编竹帘没用完的篾条,“要这样的。”
几人拿着看来看去,疑惑道:“这么细编不了扇子,你们这是要编小东西?”
沈青越:“编竹帘。”
篾匠们愣了愣,反应快得问:“往竹帘上也编花?”
沈青越笑:“对。”
他们又仔细看了看沈青越给的篾条,琢磨了下做这个要多长时间。
“这个你们怎么收?”
沈青越:“都行啊,重量,数量,都可以,要不然你们来山上干活儿算了,熟手一天八十到一百文,管一顿午饭,手艺差一点儿六十到八十文,也管午饭。”
第144章 盖房子(二更)
沈青越一个“要不然”把几个篾匠都弄懵了。
不过他们中只有一个人当场就答应了, 其他人都有点儿拿不定主意。
沈青越一眼看中的一个四十多岁,一看就像个能干好手的, 没怎么犹豫就拒绝了。
还问道:“我自己编花样,能帮我问问来你们村收扇子的船商吗?”
沈青越笑着摇了摇头:“那不行。”
对方点了点头,到底还是没答应来山上,也没跟他们学花样,只是决定卖竹篾给他们村的村民。
他自己家也是好几代的篾匠,靠自己家手艺也能一天赚一百文钱, 不愿意给别人干活儿。
其他手艺好的篾匠也差不多。
手艺嘛,他们默认这是安身立命的本钱,父传子,师传徒, 能自己干就不愿意给别人干活儿。
每天赚一百文是不少,但万一哪天这儿停工不干了呢?
他们的手艺被人偷学了去呢?
况且来这儿只能做竹帘, 磨炼不出来别的竹编手艺, 一个好篾匠, 要什么都会什么都能才行。
沈青越招工失败, 遗憾地送他们下山。
走到村里沈青越还不忘招揽:“明天我们才开工, 若是谁想来, 随时欢迎。”
篾匠中还真有几个心动的。
和那个当场就答应的差不多, 他们算不上正儿八经的篾匠, 手艺基本也是家传, 没专门学过, 也是农闲时候才做些竹编赚点儿零花钱, 平时主要是种地。
以他们的手艺,是不足以靠竹编谋生的,出去干活儿, 一天八十文钱的活儿也极少能找到。
沈青越这边,能保证六十文工钱还管一顿饭,已经可以和农忙时节做短工持平了,唯一的问题,就是有些人家离姜家村太远。
何况还要上山。
几人走出去一段儿,两个同村的年轻人和那个已经确定了要来的年轻人嘀咕了一阵,又拐回来找姜竹和沈青越了:“你们这儿,农忙时候能回家忙地里的活儿,忙完再来吗?”
沈青越:“可以啊,农忙、过节我们都休息,下雨、下雪,冬天两三个月,也休息,家里有事说一声就行,反正是按天结钱。”
头一个冲动没多想的这会儿也放了心:“那还行……”
另两人对视一眼:“那我们来吧,工钱……”
沈青越:“明天你们带上工具,我们看看手艺再定?”
三人都没意见:“行。”
沈青越:“你们明天巳时前到就行。”
三人震惊:“巳时?!”
沈青越:“嗯,巳时。”
一人问:“那下午干到什么时候?”
沈青越:“酉时,日落前回家。”
这下他们更放心了。
还以为也跟做长工短工那样,天亮后,差不多辰时前就得开始干活儿呢。
巳时的话,远一点儿也没关系。
等他们走了,沈青越道:“其他人也一样吧,别来那么早了。”
姜竹:“嗯……”
沈青越:“走,去通知。”
最后一天假期,他们俩在挨家挨户通知“老员工”更新上班时间中度过。
不过转天一开工,还是有人一大早就到了。
沈青越哭笑不得。
他就知道会这样。
不光他们,连新来的三个篾匠都差不多是早半个时辰到的。
天气渐暖,日出的时间越来越早,习惯了看太阳过日子的村民们根本就没天光大亮睡懒觉的习惯。
不趁着天亮干点儿活儿,都对不起家里的油灯。
沈青越干脆也不管了。
早上他管不了,下午尽早让他们早点儿回去。
尤其是外村的,正好有一个也是刘家村的,能陪老刘头一起回去。
新来了三个篾匠,篾条的压力一下子就轻了,直观表现就是姜松从帮他们刮篾改成帮大嫂们拿篾条、搬东西、跑腿。
连午饭都快成姜松和姜竹做了。
见不得活堆积在那不动的大嫂们,一个个自己卷自己,做顿午饭一回头,看见篾条又多了,整个人都不舒服。
她们找姜竹抗议,说那几个篾匠也得做饭,不能趁着她们挖笋、找野菜、做饭时候自己偷偷干,然后弄出一堆篾条扔在那儿,显得她们偷懒了似的。
姜竹:“……”
只是看见她们做饭,不想显得自己在偷懒的篾匠们:“……”
姜竹协调了一下,中午时候,让篾匠们去帮忙挖笋砍竹子,没轮到做饭的大嫂们也一起在院子里附近活动活动。
但七个篾匠十二个编工本来就不平衡,她们怎么卷竹篾也用不完。
沈青越和姜竹赶紧又从村里招了四个编竹帘的上山,填充到工序比较复杂的位置去。
她们跟着老手学了十多天,开始熟练起来后,篾条和竹帘的速度终于平衡了。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