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宋,把你刚刚的想法再说一遍。”
宋知时便把刚刚的话复述了一遍,随后附上他观察到的众家长的表现。
“……我觉得如果咱们可以开展少年班,这些家长一定会报名。”
只是他这提议刚说完,众人脸上就五彩缤纷的。
李明惠作为戏曲队队长,她深知童子功的重要性,对于宋知时的提议,她举双手双脚赞同。
朱芳婕也是,她俩向来是一条战线的。
崔大副其实也有点意动,先不说此举可以优先挑选好的苗子从小培养。就说刚刚小朋友的表演,他也看见了,如果成立少年班,他们队最少可以多出一个节目。
扩大歌唱队,一直都是他心中所向。
只是想到这建议是宋知时提的,崔大副就下意识地想反驳。无关其他,就是不想让宋知时这小子得意。他忍不住想,要是这么有前瞻性的建议是崔鹏提的,那该多好。
想到这里,崔大副忍不住瞪了一眼自己不争气的侄子。
“宋同志,你倒是想得轻松,先不说开少年班,上边同不同意,就单说选拔一次,文工团投入的人力物力要多少,你有没有算过?后面还要不断进行教学,谁来教?你想法很好,只是年轻人做事还需要脚踏实地啊。”
李逢春闻言,难得给了崔大副一个好脸色,他也是不赞成开少年班的,之所以把大家都叫来,实际上是想给众人提个醒——从小培养一个苗子时间太久了,不确定性太大。
他作为文工团的大领导,冒不起这个险,不如直接从下面宣传队选拔,捡个现成的人才,而且就他们这种小规模的文工团,真犯不上搞那么大阵仗。
“崔队长,您想岔了。我的想法是收费和免费两不误,遇上好苗子就免费收进来,就当是咱们预备役了。硬要学的,咱也不拦着,报班学习就行了。也可以给咱们文工团创收。”其实就是用文工团的人脉开一个兴趣班,但是毕业后的学生优先要进入文工团工作。
崔大副觉得自己可算是抓到宋知时话里的漏洞了,忍不住嘲讽起来:“宋知时,你当咱们团是什么呐?我们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不是赚钱!”
宋知时笑眯眯地说:“那感情好啊,咱们直接挑好的苗子拉进来免费培训,这也是服务人民群众啊,我想肯定有大把的家长愿意送孩子进来学习。学成以后直接入队,省得大张旗鼓在公社里头挑人了,那才是真的耗费人力物力呢……只是到时候可能要麻烦几位队长倾囊相授了。”
李明惠正愁没学生呢,闻言一口答应下来:“那是自然。”
这要是盈利,文工团赚的还能给他们发点补贴,这要是不盈利,他们就是白做工,崔大副怎么可能乐意。
他被宋知时反将一军,气得吹胡子瞪眼的。
“行了,这件事挪后再议,当务之急,是好好把今天的演出演完。”李逢春充分发挥糊弄学,想着先把大伙儿都应付过去。
但李明惠跟朱芳婕显然不会这么轻易罢休。
在万般无奈下,最终李逢春同意先去跟市政府的各位领导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他们获得了短暂性的胜利,宋知时遵守了跟那个小姑娘的诺言。
学习唱歌跳舞和戏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最起码要给所有接触不到歌舞的孩子们一个学习的机会,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
自从朱露莎跟宋知时道歉以后,两人算是说开了,虽然关系算不上多好,但到底没有以前的针锋相对了。领舞跳得好,其他配角自然也不甘示弱,这场演出效果空前地好。
陕甘煤矿文工团又一次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
第54章 省城
为期三天的表演顺利结束以后,朱芳婕当着众人的面宣布要带宋知时去省城学习一个月。
这年头公派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不多,每一个机遇都代表了上面对你的重视,而且是可以写进档案里的。如果表现好,以后提干入党,都比别人快。
宋知时获得了这个机会,所有人都是服气的,也没人阴阳怪气。出言反对、背后抹黑等等通通没有,好像这个机会合该的他的一样。
就连以前眼高于顶的朱露莎和一些前辈都无话可说。毕竟自从宋知时来了以后,给她们文工团带来了多少名声,他的真实水平如何,她们心里都是清楚的。
退一万步说,杨慧琴的前车之鉴还在呢,没看见人队长亲侄女都没去成嘛。
宋知时大大舒了一口气,他不惹事也不怕事,但是能少一分麻烦自然是最好的。
1974年1月4号,一大早宋知时跟着朱芳婕一起坐上了去往省城的火车。
七十年代初的火车站并不算拥挤,因为这时候不太允许人员流动,所以除非必要,一般人是不会远走他乡的。
从河洛到省城要坐整整一天的火车,而预算有限的朱芳婕只买了两张站票。
好在宋知时早有预料,提前准备了两个小马扎,等查完票以后,随便找个空地一放,两个人就可以坐了。不然站上整整一天,真的会累到双腿打颤。
跟宋知时这样操作的人还不少,他们不但自备椅子还带了水和干粮,整个旅途都是自给自足。而朱芳婕跟宋知时都是很少出远门的人,自然也就忘了这一茬。
一路上,宋知时的脑海里都是当年被迫从省城逃难来到河洛的记忆。
曾经他视为一辈子耻辱的经历,重生以后却让他心生感激。
如果没有来到河洛,他跟二姐根本不会活下来,如果没有来到河洛,他就不会认识顾淮,自然也不会进入文工团遇见他的恩师。
这段艰难困苦的岁月,虽然磨难,却真正意义上救了他,成为他一生都难忘的宝贵回忆。
到了中午,火车上开始有乘务员推着餐车卖盒饭。
朱芳婕自己买了两个馒头,却给宋知时买了一份盒饭。铝制饭盒里装着二两米饭,一份肉菜和一份素菜,加起来还不到一块钱。但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还是很贵,像这样买着吃的人寥寥无几。
肉菜是红烧鸡块,素菜是洋芋擦擦,还附赠了一个酸豆角的小菜,看着挺丰盛的。
“老师,咱们一起吃吧。”说着,宋知时把鸡块夹到朱芳婕的馒头上。这时候的火车盒饭还算实诚,哪怕宋知时分了一半给朱芳婕,他碗里还有不少。
“你这孩子,你该多吃点,还有一场硬仗要打。”朱芳婕欣慰地笑了笑,却并未拒绝。
宋知时知道她说的硬仗是什么,他初来乍到肯定是要被考核的,这关系到他未来的一个月甚至以后,会被分配到哪里学习。
“我会好好跳,绝对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好好好。”
师生俩有说有笑,怀揣着对省文工团的期待,坐在一堆杂七杂八的行李中,踏上了前往省城的旅途。
经过一天的奔波,傍晚时分,两人终于到达了陕省省会——西城。
西城地处关中盆地,是“八百里秦川”的中心,自周朝开始,华夏民族的文明已在这里扎根并走向繁荣。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所以西城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繁华富强。
如今那些帝苑宫阙早已不复存在,唯余沧桑古城的城墙诉说着那些飘渺的历史,依旧雄厚方正,巍然耸立,给人以坚固持重和凛然难犯之感。
家乡的繁华一如往昔,留给宋知时的只有恍如隔世之感。
前世他做梦都想回来,却报着巨大的期待死在了路上,死后他的魂魄虽然可以到处游走,却终究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了。
两人来不及闲逛,赶紧找起了招待所,他们必须在天黑之前安定下来。
最后朱芳婕用仅剩不多的钱开了两个房间。
等做完这一切,朱芳婕问宋知时:“饿不饿?”
“不饿。”宋知时摇了摇头,他哪里是不饿,只是太久没坐火车,头晕目眩到不想吃东西。
“怎么会不饿呢?坐了一天的火车……也不知道省城有什么好吃的,难得出来一趟。哎呀,我怎么忘了,你就是老西城人了,给我介绍一下?”朱芳婕本想逗逗宋知时,谁料却碰了壁。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