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面以下五米深的位置做完安全停留后,二人顺利找到了浮标,很快船就来接他们了。临登船之前,楚孑再次望向海面,几乎望穿了海底,才终于完成了这场告别。
大家都上岸之后,都简单汇报了一下工作,放置在致远舰四周的锌块已经部署完毕,据专家组估算,这批锌块将在两年之后才会用完,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两年之内,致远舰应该会按照这样继续保存下去。
上头对于致远舰和经远舰的文物保护工作是谨慎有加,在确定具体可操作的方案之前最优的选择就是不动。
因为这次致远舰和经远舰其实是我国首次进行海底钢制沉舰的调查,在此之前,水下考古工作所调查的多是海外贸易用的木制帆船(比如南澳一号),对这种以蒸汽为动力的大型战舰进行调查发掘,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但即使我国如此缺乏实际的打捞和保护经验,这两艘舰的发掘保护工作也不会有外籍专家介入指导,其中道理相信所有知晓历史的人心中都清晰明白,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其实,如何保护大型的钢铁材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使请外籍专家来所能帮助的也不算很多。比如在中途岛海战中被日军炸沉的美国航母至今也仍躺在水下,这些钢铁在水下沉睡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一旦出水后遇到空气,将很快就发生化学反应,被腐蚀破坏。
对于出水的小型文物,还可以采取淡盐水浸泡,不断稀释水中盐度的方法加以保护,但对于60米长、重达1600吨的致远舰,想要采取同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更何况,如今的致远舰七零八落,很多关键部件都散落在海底各处,还不能完全知道对于那些碎片对于整体骨架来讲起到什么作用,如果再考虑到水压、水流等等因素则更是复杂,根本无法确保将致远舰整体打捞之后它还能保持如此形态。
但无论如何,对致远舰和经远舰的发现都是水下考古,乃至整个考古界举足轻重的事。
因为想要获得当年有关甲午战争,尤其是黄海海战的史料是非常困难的事,一来是因为清朝在甲午海战中战败,之后又经历了数十年风雨飘摇的岁月,史料流失情况非常严重,二来,当年很多关于战争的资料都并不在华国,而是在欧美和霓虹国。
这其中有一部分——比如关于船只建造、购买等等信息——是本身就在欧美,而更大一部分,是霓虹国作为战争胜利国强行掠走的。
幸好,有一大批民间学者,从世界各地搜集来了资料,并不计报酬、不惧辛苦地选择和官方的调查机构进行合作。
其中有一位名叫陈悦的民间学者,就在寻找致远舰的初期提供了多套沉船坐标参考,分别来自于日本出版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海战史》以及2010年霓虹国防卫厅公布的明治时代军事档案中的北洋海军军舰坐标等等资料。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资料是没法以官方身份和官方渠道获取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如陈悦这样杰出的民间学者存在,华国的考古事业绝不会这么顺利。
而这次对经远舰和致远舰的考古,也是民间研究学者和官方调查团队合作模式的新探索。
回程的路上,楚孑就开始挑选起照片来,今天的光线条件非常好,照片也都不错,几乎是张张出片,所以任务也算是顺利完成了。
只是海面上风浪依然不止,晕船的感觉再度袭来,而这次楚孑完全没绷住,直接吐了个昏天黑地,最后倒在了王船长的床上一直起不来。
直到回到驻地,躺下之后整个视野里还是晃晃悠悠的,根本停不下来。
想到当年舰上的士兵就要在这样的情况里训练,楚孑在迷迷糊糊当中,心中对他们的敬意又高了一层。
不过即使是这样,在第二天清晨,水哥来问谁要一起回到浙奉662号上的时候,楚孑还是一个鲤鱼打挺就下了床。
“我一定要完成工作。”他坚定的说道。
第116章
楚孑跟着大部队走到码头的时候其实人还没特别清醒。
昨晚一直不太舒服, 睡了又醒,醒了又睡的,梦还很多, 总是一些摇摇晃晃的场景。总体休息的就不算太好。
但清晨的码头已经十分忙碌了,一排加冰的车辆就停在路边, 用滑道给渔船们送着冰块。加好冰块的渔船迎着朝阳出海, 一幅国泰民安的市井景象。
楚孑看着忙碌的百姓们, 又吸了一口山林旁港口上特有的新鲜空气, 觉得整个人也清醒了不少。
不过到了登上渔船的一刻, 心中还是不免有些发憷。
昨天晕船的滋味可以算得上是刻骨铭心了, 楚孑估计自己很久都不会忘了。
鲁小达见他这幅样子,打趣道:“放心吧楚哥,没人嘲笑你,没在渔船上吐过的那都不算玩过水下考古。”
旁边的老队员也笑:“是啊,我当年可比你惨多了, 下了船躺了三天才缓过劲来,差点以为自己要交待在水里了。”
“那你以后可悠着点, ”水哥悠悠道, “我可不接受非战斗减员。”
这话说完大家都笑了, 几个人又轮番插科打诨一番,气氛一片大好,楚孑也就觉得没什么事了。
幸好今天是个大晴天,而且风也很小,王船长又为了照顾他特意把船开的又稳又慢,楚孑也就重新适应了海面上的生活, 难受的感觉一扫而空。
登上浙奉662后大家就没再说闲话,而是很快就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楚孑也不例外, 跟阿汤简单聊了几句,就开启了今日份的工作。
他要给昨天以及今天打捞上来清理好了的文物拍照。
这份工作其实是他在浙奉662上从事最多的工作之一,等文物组的同事把文物递给他,楚孑找好角度先拍摄编号、再拍摄文物,然后再传回文物组就可以了。
颇有点流水线工作的意味。
但其实不论是水下考古还是陆上考古,平日里所做的工作大多都是枯燥、机械的比较多,最让人觉得惊喜和有意义的片刻也许只是在发现文物的一瞬间,但大家都懂,不能只靠那瞬间的惊喜选择是否从事某项职业,但既然选择了,就要承受这份职业同样带来的乏味。
所谓“生活的诗意”,就是在歌颂这些平静、单调、乏味的瞬间。
不过虽然是机械乏味的工作,楚孑依旧做的很认真,拍摄完成后还帮助文物组的同事将文物连同编号一起收纳好了,一切都进行的有条不紊。
一上午的时间匆匆而过,楚孑甚至有些感谢这样“不太费脑子和体力”的工作,让他极快地适应了浙奉662上原本的生活日常,胃口都打开了,中午多吃了两碗饭。
下午的工作则是有挑战性的多了,粤省打捞局那边带来了好消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抽泥抽沙作业和水下排查,他们成功找到了一处经远舰的排污管。
而根据对经远舰图纸的分析,这块排污管所在的位置就在登舰舷梯的左上方,在根据此精准定位到登舰舷梯之后,他们开始主攻3.4米以北的位置。
如果计算准确的话,那里将是“經遠”铭牌所在的地方。
这个消息一出,明显感觉到大家都很高兴,厨师都说今天没剩菜了,可见人人都至少加了一碗饭。
不过消息虽好,也随之而来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登舰舷梯3.4米以北的位置被石砺、牡蛎壳和海底泥沙堵的严严实实,现在只有一个5、60厘米宽的挖掘坑。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