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昏(62)
这他们指的自然是程池生那几名心腹。玄过称是,想的是恰好还有一则消息,那几人要当面说与殿下,也不知是什么事,也不知殿下撑不撑得住。
明苏已什么都顾不上了。
这一路出宫,她走得极快,回到公主府时,她已有些晕眩,头疼得像是要裂开,胃中一阵一阵地翻滚,疼痛剧烈。
可她顾不上,她得问明白阿宓的尸身在何处,她要接她回来。
那几人就关在公主府后院的空房中。
空房里头陈设家具都被搬空了,几人被绑在柱上,过了一夜,已是疲惫不堪,见门自外头推开,几人纷纷精神一震,望向门口。
进来的是明苏,她身后还有两名侍卫。
那几人既害怕,又觉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对视一眼,为首的道:“只要殿下保小的们一命,小的还有一事,要告诉殿下。”
“什么事?”
那人道:“与那郑氏有关,殿下必然想听的。”
明苏「哦」了一声,竟是笑了一下,苍白的脸上骤然浮现笑容,竟衬得她好似鬼魅一般,她点头:“不错,与她有关,孤确实想听。”
她在一张椅子上坐下了:“你们说。”
几人见她如此好说话,不免有些怀疑,为首那人道:“殿下当真能保我们性命?”
“能……”明苏想也不想便道。
“以何为凭?”
“以何为凭?”明苏想了片刻,想到什么一般,笑了起来,道,“便以孤的命吧,若保不住你们,孤将命赔给你们,如何?”
身居高位之人,哪一个不将自己的性命看得要紧,何曾有人这般随随便便地说出来的,几人自是信了,也极不安地觑着公主。
“说罢……”公主温声道。
那几人不好再拖,也就说了。为首的那一人道:“其实,五年前,殿下与郑小姐,早就被将军找到了,初到江南,你们的行踪便已暴露。之后,便一直有人监视着。”
早就追上了……她与阿宓在那小镇桥边的石板上听戏,在雪中赶路,在黎城的客舍中养病,都是被人盯着的。
明苏掩在袖下的手,控制不住地颤抖,她面上竟还若无其事地笑:“竟是如此,孤才知道,然后呢?发现了踪迹,怎不现身?”
“不敢现身。”另一人接口道,“陛下给的密旨是杀了郑小姐,但要将殿下好好地带回京中。
那时楚家正崛起,楚太尉对殿下与淑妃娘娘都极上心,将军担心杀了郑小姐,殿下回京后报复。
于是便一路跟着,欲寻机行事。可殿下与郑小姐时时都在一处,甚少分开,连跟了月余,都未寻见下手的时机,直至那日雪后,郑小姐独自离开了黎城。”
明苏的声音有一丝颤意:“离开了黎城,后头呢?”
“也幸好郑小姐走了,否则殿下也要受牵连。将军久久不能交差,京中已使人来催了。
他原本已打算就在那一日,扮作山匪入城打劫,将殿下与郑小姐一并……”
那心腹胆怯地看了公主一眼,接着道,“好来个死无对证,既能交差,又不怕殿下来日报复。”
说到这里,几人也就没再保留,全部说了出来。
“郑小姐离开黎城,我们分成了两拨,一拨跟着她,一拨回到殿下所在的客舍中,将房中的银钱都取走,威胁了店家,带走了马车,并卖给了镇上的一老翁,好让殿下以为郑小姐弃您而去。”
“另一拨追着郑小姐,到了远些的容城外,将她刺杀。此事极容易。”
明苏两耳嗡嗡作响,只觉天旋地转,感觉恶心透了,她想吐,可胃中却是空的,她站起来,又问:“她的尸身在何处?”
为首的那一人已怕了,另一人答道:“尸身焚烧了,尸骨无存。”
“那骨灰呢?她的骨灰呢?”
“骨灰撒入河中,分毫未留。”
明苏猛然间一阵咳嗽,那几人心惊胆战地看着她,两名侍卫忙来扶她,明苏推开他们,自他们腰间抽出刀。
刀刃与鞘划过的声音格外刺耳,刀光映着那几人的脸庞,几人大急,瞪大了眼睛,道:“殿下答应过……”
明苏像是没听到,她也的确没听到,两耳嗡嗡作响,满脑子想的都是尸骨无存,她到第一人面前,将刀捅入那人腹中,一刀不够,还有第二刀,她口中喃喃地道:“是怎么刺杀的?你们怎么下得了手……”
血溅在了她衣服上,脸上,第一个完全不动弹了,像一摊软肉,她又去第二人面前,然后是第三人……
房中众人都被她吓到了,最后一人尖利的叫声响起:“你言而无信,暴虐嗜杀,你会有报应的!”
明苏停顿了一下,头疼得要裂开了,无数画面在她脑海中闪过,鲜血,刀光,倒在地上满身是血的人,她低语道:“我不怕报应,我只怕报应不来,你们先给我的阿宓偿命,我再给你们偿命……”
刀没入那人的腹中,那人说不出话了,血还是热的,从明苏的手上淌下,她头疼得跪到了地上。
“阿宓……”她低低地唤着,她没有不要她,阿宓并不是丢下她了。
她恨了五年,全是虚妄。她的阿宓,再也不会回来了。
她再也看不到她,听不到她的声音。
撕心裂肺的哭声传出,明苏跪在地上,从今以后,她的生命只剩绝望,再也没有光亮。
作者有话要说:原本程池生视角的回忆,改成这几个心腹口述,感觉说出来更加合适。
第四十四章
诗会开了一夜, 一殿妃嫔皆是困倦疲惫,什么诗句都做不出来了,偏又不知陛下起了什么兴, 非要她们在此吟诗。
将近, 方有一御前的宫人来道:“诸位娘娘的诗篇,陛下都看过了,皆是佳句。”
宫人笑了笑道,“晚些时候,陛下各有赏赐,各位娘娘且回去歇着吧。”
众人具松一口气, 口中还得谢过陛下赏赐, 待那宫人一走, 妃嫔们一哄而散。
淑妃最尊,走在最前。她记挂着明苏, 匆匆赶往贞观殿, 半道上却遇上了皇后。
郑宓才自明苏那里出来, 见了淑妃多往她身上瞧了两眼。
皇后在前,淑妃自是要上前见礼, 她出来时,皇后还未至。
故而不知皇后在贞观殿停留了一夜,只伪作闲适,见礼道:“臣妾见过皇后。”
郑宓知她心中急, 也不耽搁她, 道了一声免礼,正要走,却见淑妃面上憔悴, 衣袍之上,有些褶皱。
二人擦肩而过时,郑宓低声道:“淑妃的衣衫乱了。”
淑妃一怔,想到什么,心道,疏忽了。又回头看去,皇后已走远了,她若有所思地停了会儿,身边的姑姑出声道:“娘娘?”
淑妃回神:“先回宫,一夜未眠,衣衫乱了,待本宫更衣梳洗,再去瞧明苏。”
紫宸殿中,皇帝写了一篇大字,兴致悠哉地命四名内侍拿起来,细细观赏。
他的书法着实精到,所写之字,堪称大家。朝里朝外,但凡见过皇帝亲笔的,无不赞叹,皇帝亦极得意于此。
他欣赏了好一会儿,笑问左右道:“这字如何?”
赵梁堆起了笑脸,赞道:“陛下这字,天下间无人能及了,小的惭愧,便是练上一千年一万年,也及不上陛下之万一。”
皇帝哈哈大笑:“这便是夸大其词了。”他又端详许久,道,“不过书法一道,也确实讲究天赋。”
他命人这幅字收起,送去装裱,外头进来了名宦官。
这宦官与寻常宦官不同,形体较为精壮。他名陈巢,近年来一直为皇帝打探消息。
赵梁见此人,眼神微微一闪,面上笑意如常。
陈巢先行了礼,皇帝见了他,命左右都退下了,只留下了赵梁,方问道:“淑妃在诗会待了一夜?”
陈巢答:“是,娘娘不曾中途离去。”